发布时间:2025-03-30 11:39:03 作者:娱乐看点
作为初代流量明星,李易峰虽然近年作品数量有所减少,但凭借扎实的奖项履历、票房成绩和经典角色,在娱乐圈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实力派演员在参加篮球竞技综艺《我要打篮球》时,竟遭遇了节目组的"特殊对待"——从名字排序到封面选图等细节问题,引发了粉丝群体的强烈不满。
这档由《这!就是灌篮》原班人马打造的节目,在更换平台后保留了李易峰和林书豪两位核心领队。本该稳坐"一番"位置的李易峰,却在节目宣传中频频被"压番",甚至出现标题刻意弱化其存在感的情况。粉丝整理的维权清单显示,这些问题看似细小,实则关乎艺人的行业地位与商业价值。
原团队从优酷转战腾讯后,节目更名为《我要打篮球》,但这场"跳巢"似乎并未带来预期效果。开播一个月后,豆瓣仍未能开出评分,与第一季8.1的高分形成鲜明对比。更戏剧性的是,优酷另起炉灶制作的《这!就是灌篮2》同样陷入评分荒,两档节目在市场上的表现堪称"难兄难弟"。
《灌篮2》过度追求娱乐效果,将大量篇幅用于球员故事线和慢动作回放,导致比赛节奏支离破碎;而《打篮球》则走向另一个极端,专业术语频出却缺乏必要解说,普通观众看得云里雾里。这种定位偏差暴露出小众综艺的核心矛盾:如何在专业性与大众化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《灌篮2》设计了过于复杂的赛制体系,被观众吐槽"需要说明书才能看懂";《打篮球》则陷入模式重复的窠臼,未能突破前作框架。这种创新乏力折射出综艺市场的普遍困境——制作方要么盲目求变失去初心,要么因循守旧缺乏突破。
在综艺寒冬的大环境下,篮球类节目本可以凭借差异化优势突围。但制作团队若不能妥善处理流量明星与节目内容的共生关系,不能在前作基础上实现创新升级,再好的IP也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。这对当下追求短平快的综艺市场,无疑是一记醒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