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服饰

《人生第一次》,一部有温度的国民人生图鉴

发布时间:2025-03-29 15:13:44 作者:娱乐看点

友人曾与我聊起生活的疲惫与苦痛,当他认为我无法真正理解时,那句"你有孩子吗"的质问让我哑然。这让我想起《人生第一次》中那句扎心的话:"没有生过人,还谈什么人生。"但人生的共情,真的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成立吗?

跨越经历壁垒的生命图鉴

央视网与《人间世》团队合作的《人生第一次》,用十二个"第一次"的选择故事,搭建起一座跨越经历壁垒的桥梁。镜头下那些扭曲的面容、颤抖的双手、喜极而泣的眼泪,将产房里的生死博弈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情感。当看到丈夫在手术室外用衣角偷偷抹泪,又强作镇定逗妻子说"梦到彩票号码"时,未曾生育的观众也能读懂那份深藏的恐惧与温柔。

疼痛与新生的人生辩证法

纪录片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着"先苦后甜"的生命逻辑。吴丽辉生产时"从鼻孔挤西瓜"的比喻,让屏幕前的男性观众在体验仪前败下阵来;向爽心脏手术时30%的胎儿死亡率,则揭开了生命抉择的沉重面纱。但正是这些苦痛,让最后那声婴儿啼哭成为最动人的乐章——就像弹幕里说的:"他们哭得越凶,我笑得越开心。"

多棱镜下的国民记忆

当镜头平静记录下无痛分娩的麻醉过程、二胎爸爸的忐忑、先心病孕妇的生死抉择时,这些个体故事已然成为观察社会的棱镜。27岁产妇给双胞胎取名"春和""景明"的文学浪漫,与36岁夫妻"不生三胎"的朴实对话形成奇妙互文,拼凑出中国家庭的全景图谱。

涂松岩看完后遗憾没能记录儿子出生的感慨,恰恰揭示了这部纪录片更深层的价值——它不仅是他人故事的见证者,更是唤醒每个人记忆的时光机。那些被生活磨平的"第一次"悸动,在影像中重新变得棱角分明。

第一次作为生命的路标

每个"第一次"都像荒野中的路标,标记着成长的坐标。当27岁的丈夫说出"下半辈子就守着他们三人过"时,当二胎妈妈疼到流泪却为"好"字坚持时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故事,更是自己人生可能性的延展。这种延展性让惧怕生育的观众能哭着说"他们都好乐观",让已婚夫妇想起被柴米油盐冲淡的初心。

纪录片最后那双新生儿的小脚丫特写,恰如所有人生第一次的隐喻:稚嫩却充满力量,带着血迹却指向光明。这或许就是《人生第一次》最珍贵的馈赠——在见证他人跨越山丘时,我们也获得了翻越自己人生隘口的勇气。

展开全文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