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《陈情令》《庆余年》等热门剧集试水"超前点播"模式,视频网站的付费探索进入新阶段。这种模式虽然引发争议,但已成为剧集变现的重要尝试。那么,综艺节目是否也能借鉴这种付费模式呢?
在视频网站的C端变现模式中,付费观看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。2015年,《盗墓笔记》开创了网剧付费先河,2016年则被称为"内容付费元年"。同年9月,爱奇艺推出的《坑王驾到》成为首档全付费综艺,开启了综艺付费的新篇章。
随后,各大平台开始探索更多付费形式:优酷《火星情报局2》推出"会员抢先看",芒果TV则在《爸爸去哪儿4》等节目中尝试"会员专享衍生内容"。这些探索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:通过衍生内容增加观看价值,以及通过排播时间差刺激付费欲望。
与剧集不同,综艺付费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径。衍生内容成为重要抓手,如《潮流合伙人》的《下班啦!合伙人》、《明星大侦探》系列的《名侦探学院》等。芒果TV更建立了完整的衍生内容矩阵,包括预告、专享版、花絮等多元内容。
在排播策略上,从最初的几小时提前观看,发展到如今头部综艺可达一周的时间差。这种"痒点"营销有效提升了付费转化率,但需要强大IP支撑,目前仅《吐槽大会》《明星大侦探》等少数节目能够成功实施。
剧集的"超前点播"模式(如《庆余年》50元多看6集)在综艺领域面临挑战。首先,综艺集数较少,制作周期限制大;其次,并非所有综艺都具备实施条件;最重要的是,这种模式容易引发用户反感,甚至影响节目生命周期。
《明星大侦探5》曾尝试单片付费(先导片3元观看),但效果不佳。这表明,付费内容必须与用户期待相匹配,否则可能适得其反。相较之下,基于衍生内容的付费模式可能更适合综艺特性。
超前点播的兴起,折射出视频网站的盈利困境。爱奇艺2019年Q3净亏损达36亿元,腾讯视频和优酷也面临巨额亏损。与此同时,内容采购成本持续攀升,广告收入却在下滑,会员增长也明显放缓。
在存量竞争时代,视频平台不得不深耕现有会员价值,"分级消费"成为必然选择。无论是剧集的超前点播,还是综艺的付费尝试,都是这种战略的体现。但关键在于,付费内容必须提供足够的价值,才能真正赢得用户认可。
综艺付费仍在探索阶段,未来可能会发展出更符合节目特性的模式。平台需要在商业考量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点击展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