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撰稿人小艮在电影中探寻生活的更多可能性。谈及以变态杀人狂为题材的影视作品,《沉默的羔羊》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。片中塑造了两只令人毛骨悚然的"怪物":剥皮狂魔野牛比尔与优雅食人魔汉尼拔。而近期网飞推出的新剧《怪物:杰夫瑞·达莫的故事》(以下简称《怪物》),则呈现了一个足以媲美汉尼拔的恐怖存在。
该剧改编自美国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杰夫瑞·达莫的真实案件,这位"密尔沃基怪物"在80至90年代期间残忍杀害了17人。由《美国恐怖故事》制作人瑞恩·墨菲操刀,"快银"埃文·彼得斯突破形象出演食人魔,剧集以近乎电影的质感还原了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。
与同类题材不同,《怪物》并不刻意营造悬疑,而是通过冷静克制的叙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恐怖。达莫在剧中呈现出一个矛盾体:外表是金发俊朗的普通青年,内在却藏着令人窒息的掌控欲。他常以艺术摄影师身份诱骗受害者,用掺药酒水迷晕对方,当感知到对方想要离开时,便会暴露出狰狞面目。
剧集深入挖掘了达莫成为怪物的心理根源。童年时期父母长期争吵,母亲精神不稳定,父亲疏于陪伴,唯一的亲子互动竟是解剖动物尸体。这种畸形的成长环境埋下了恶的种子:他将父亲教导的解剖技术,最终用在了人类身上。
更令人心惊的是达莫独特的"内脏癖"。他迷恋尸体的温度与颜色,通过食用受害者肉体来获得病态的占有感。剧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:他将受害者的碎骨撒满后院,只因这样"他们就永远不会离开"。
剧集没有简单将罪恶归因于个人,而是犀利揭示了80年代美国社会的系统性失职。达莫能屡次逃脱法律制裁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对少数族裔的歧视。剧中令人愤慨的一幕:当黑人受害者挣扎逃到达莫公寓外,警察却因种族偏见选择相信白人凶手的谎言,最终将奄奄一息的受害者送回魔窟。
埃文·彼得斯的表演精准捕捉了达莫的矛盾特质:既有社交障碍者的笨拙怯懦,又有杀人狂魔的偏执残忍。从第一次失手杀人时的惊慌到后期的冷血享受,演员通过微表情完成了令人信服的心理蜕变。特别当达莫面对审讯时,他坦然承认所有罪行,却拒绝以精神失常为由脱罪——这种对自身恶行的清醒认知,反而更显恐怖。
《怪物》通过多视角叙事,不仅呈现了一个变态杀手的养成史,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盲区。当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与新的受害者擦肩而过时,剧集完成了对集体冷漠的最强控诉。这或许正是该剧超越一般犯罪题材的深度所在——它让我们看到,每个怪物背后,都可能站着一群视而不见的帮凶。
点击展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