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几周的电影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。前有《第八个嫌疑人》靠着张颂文的演技勉强支撑,后有《敢死队4》《威尼斯惊魂夜》两部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遇冷。令人意外的是,上映19天的《奥本海默》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票房表现,这充分说明中国观众对徒有其表的商业大片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。
在众多新片中,周冬雨主演的《鹦鹉杀》本被寄予厚望,却遭遇票房滑铁卢。首日票房仅724万,上映3天累计不足1800万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《燃冬》给观众留下的"后遗症",另一方面则是反诈题材的市场饱和度问题。
与《孤注一掷》直白展现诈骗过程不同,《鹦鹉杀》选择了一条更文艺的叙事路径。影片以"杀猪盘"为引子,实则聚焦女性受害者的心理救赎。周冬雨饰演的周冉用"以情复仇"的方式,与骗子展开了一场真假难辨的情感博弈。
从市场表现来看,《孤注一掷》无疑是成功的。但六公主的点评一针见血:该片"没有人物,全是人设"。张艺兴的技术宅、金晨的拜金女、王大陆的赌徒,都是为剧情服务的工具人。就连咏梅这样的实力派,也因角色设定而显得束手束脚。
反观《鹦鹉杀》,在人物塑造上堪称完胜。周冬雨将高知女性的脆弱与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;章宇塑造的骗子既有儒雅外表,又有复杂内心;李梦饰演的另一个受害者更是贡献了极具张力的表演。这些立体丰满的角色,让影片在文艺气质与商业元素之间找到了平衡点。
虽然《鹦鹉杀》的诈骗工厂戏份不多,但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这个罪恶世界的残酷本质。网络那端的白马王子,现实中可能是抠脚大汉;今日还谈笑风生的同事,明日就可能成为枪下亡魂。这种克制的表达,反而比直白的暴力展示更具冲击力。
影片最打动人的,是它对受害者心理的细腻刻画。周冉的复仇不是简单的以暴制暴,而是通过情感博弈完成自我救赎。这种高级的叙事手法,或许正是当下浮躁的电影市场最需要的品质。
在这个追求速食娱乐的时代,《鹦鹉杀》就像一杯需要细品的清茶,它的价值不该被票房数字所掩盖。周冬雨和整个创作团队,用这部作品证明了华语电影在类型探索上的更多可能性。
点击展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