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,一部名为《白塔之光》的中国电影悄然入围。这部作品随后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五项大奖,包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等重要奖项。然而,当它于10月27日登陆国内院线时,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——上映13天,票房不足600万。
这样的成绩既令人意外,又在情理之中。意外的是,影片顶着国际电影节的光环,本应吸引更多关注;情理之中的是,缺乏明星阵容和商业元素的它,注定难以在市场上掀起波澜。相比之下,同期上映的《河边的错误》凭借余华的原著热度、朱一龙的明星效应和悬疑类型片的优势,成功实现了票房与话题的双赢。
《白塔之光》的导演张律是一位鲜为人知却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人。这位朝鲜族导演39岁才以短片《11岁》开启导演生涯,却一鸣惊人地入围威尼斯电影节。此后20多年,他的作品频繁亮相国际影展,形成了以“三人行”暧昧关系为标志的作者风格。
尽管长期在韩国任教,张律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特殊情感。《白塔之光》的灵感正源于他在咖啡馆天台偶遇白塔时的震撼——这座反光的建筑既突兀又给人以精神慰藉,成为影片的核心意象。
影片主角谷文通(辛柏青饰)是典型的北京中年:离异独居,靠收租和写美食公众号维生,整日穿着老布鞋游荡在胡同里。他与年轻摄影师欧阳文慧(黄尧饰)的暧昧关系,以及寻找被冤案毁掉一生的父亲(田壮壮饰)的过程,构成了故事主线。
在北戴河与父亲重逢的戏份堪称全片华彩段落。当父子俩在DVD播放的交谊舞曲中笨拙共舞,当儿子注意到父亲手背上“像蚯蚓一样的血管”时,那种中国式父子间欲言又止的情感,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影片中充满了导演标志性的超现实处理:主角与父亲在白塔下的时空置换、男女主角在同一空间却错时出现的“幽灵同框”、随着情感变化而突然出现的影子……这些手法让看似平淡的叙事充满哲思。
张律坚持在拍摄前独自清场15分钟,精确测量角色间的物理距离——这恰恰隐喻了现代人情感关系的微妙尺度。正如白塔没有影子,影片中的人物也常处于存在与虚无的边界。
通过谷文通这个“局外人”的视角,影片勾勒出一幅当代北京的精神图景:寄养在姐姐家的女儿总是问“爸爸什么时候来我家吃饭”,患癌前妻抱怨他“永远那么客气”,老同学们视频合唱《北京欢迎你》时突然接到海外同窗的死讯……
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关于失去与和解的故事。当大雪中的白塔下,中年谷文通与青年父亲完成时空交替,我们终于明白:有些光,注定要穿越时间的长河才能被看见。
-THE END-
点击展开全文